一岁宝宝能喝红糖姜水

第1025章 齐诺计赚赫尔德(上)(第1/2页)

齐诺和布尔赛率一千多降兵跪伏于黑龙江边的平地上,等着迎接渡江的卫军。平地后面是茂密的榆树林,海兰泡这名字在满语中意为“榆树家”,生长着很多榆树。

卫军不慌不忙地乘小船、小舟、木排渡江。最大的一艘小船上,鄂尔罗斯朝着身旁的达斡尔首领肯哲乌勒感叹,“本以为在此地会有硬仗要打,没想到居然兵不血刃夺此要塞,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此乃皇上鸿福、大帅指挥有方之故,末将不敢居功”,肯哲乌勒喜得眉开眼笑,慌忙推辞。

“莫要谦虚,本帅向来赏罚分明,放心吧,等此战结束,定向朝廷奏明你的功劳”,鄂尔罗斯呵呵一笑。

船靠岸了,训练有素的卫军迅速摆出战斗阵形。

“驾~驾~驾~吁!”鄂尔罗斯跨上战马,手持大刀、双腿驭马驰至齐诺、布尔赛跟前,然后收刀入鞘。

“达斡尔德都勒部齐诺、布尔赛参见大帅”,二人被这位煞星杀气所摄,恭敬地行礼拜见。

鄂尔罗斯哈哈大笑,下马亲手扶起二人,“早听说两位将军是达斡尔德都勒部中的勇士,如今弃暗投明,令本帅如虎添翼!今晚摆下庆功酒宴,定要与两位将军不醉不归”。

“多谢大帅,末将等早有投卫之心,奈何穆昆达(氏族长)贝保、满岱反对。末将等不得已大义灭清,斩杀贝保、满岱,迎接王师”,见卫国大帅如此平易近人,齐诺十分欢喜,向鄂尔罗斯陈述自己等人斩杀贝保、满岱的功劳,同时试探性地提出德都勒部的穆昆达贝保已死、部落无主之事。

作为土尔扈特万户长,鄂尔罗斯自然明白每当有草原上的部落首领死去时,部落里权贵们都会为了那根马鞭争来争去,齐诺是想借自己之口明确其一部之长的地位。不过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该给的好处还是要给的。想到这里呵呵笑道:“齐诺,你如今已是大卫国德都勒都千户长,自然是名正言顺的穆昆达”。

听得这话,齐诺心中乐开了花,千恩万谢。鄂尔罗斯忽然神色一沉,“虽然我军拿下了海兰泡,可听说驻守忽里平寨守将郝尔德颇是能战,想攻打忽里平寨恐怕不易呢”。

“大帅放心,末将有计能诈开寨门、助我军破寨”,刚被封为都千户长又被明确为穆昆达地位的齐诺急于在新主子面前立功,主动请缨。

“哦,都千户有何妙策?”    “清军如今势弱,最惧各部叛乱。末将若以军中发生骚乱为名向赫尔德讨要犒赏物资,他必然答应。再以领取物资为名,必能赚开寨门”,齐诺不慌不忙地说。

“好!你若能助我军夺取忽里平寨,本帅再记你一大功!”鄂尔罗斯大喜。

——

忽里平寨在明朝时便是军事要地,后世康熙帝在此寨旧址上建起瑗珲旧城以阻挡沙俄军队入侵。这个年代虽然没有筑城,却有完善的防御工事,军寨周围挖有深深的壕沟,寨墙前栽有削尖的木栅栏,寨墙甚宽,上有箭垛,可设兵拒守。原本这里已经被荒弃,可自从自从清卫开战以后,清军不断地加固工事,方才有此规模。

此处原先有二百驻军,正白旗甲喇章京郝尔德奉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之命驻守此处后,毫不客气地将当地守军编入自己营中,部下由初来时的一千五百人增至一千七百人。前些日子,哨探发现有支卫军来到了嫩江西岸的宜卧奇,他立即命驻于忽里平寨北边海兰泡的达斡尔人小心戒备,并命达斡尔族佐领贝保每日报一次军情。海兰泡与忽里平寨隔江相望,卫军欲攻打忽里平寨必先拔海兰泡,只要海兰泡还在大清手中,忽里平寨便高枕无忧。然而,昨日海兰泡的军报居然没有送至,让人着实有些心神不宁!

“章京,海兰泡的军报来了”,牛录章京熙敏科特递上一封军报给正焦躁烦恼的赫尔德。

“可恶!贝保居然敢拖延一天才报军情!”郝尔德恼怒地取过军报观看,看完不由得皱紧眉头,上面写道朝廷拖欠给达斡尔人的犒赏已有数月,昨日达斡尔军中出现骚乱,贝保好不容易才平息了骚乱,赶紧派人过江报信。其实自从卫军攻占锦州,切断了关外清军与关内的联系,宁古塔清军的后勤给养便出现了很大问题,巴海靠着自己在宁古塔各部落中的威望以及猎貂和抢劫朝鲜千方百计筹措军需,才苦苦支撑到现在。即便如此,军队也只能保证军粮供应,饷银时断时续,拖欠给有功将士的犒赏实属正常。编了旗的八旗子弟倒还安稳,可那些平时没有饷银、打仗只为立功后得些犒赏的索伦勇士难免有怨言,靠着巴海的威信弹压才没出事,没想到昨日居然整出骚乱来。

“……为稳定军心,斗胆请求章京拨一些牛羊肉和粮食给我部……”贝保在军报中请求。

见到贝保的请求,无奈的郝尔德唤来送军报的使者询问:“昨日你部骚乱有多少人参加?可有人员伤亡?”

“回章京的话,昨日我部约有近半士兵参与骚乱,佐领费了好大的劲儿方才弹压下去。长生天保佑,只伤了九人,无人死亡”,使者绘声绘色地述说着当时的情景。

见使者的话并无破绽,且又是经常来送信的熟人,郝尔德相信了军报所言,冷冷地说道:“你回去告诉贝保佐领,可派人来大营领取十头牛、一百只羊、五十车麦子,并告诉他,朝廷绝不会拖欠给达斡尔勇士的犒赏,等击败卫军后立即论功行赏”。

“是,小人一定将您的这番话禀告给佐领”,信使施完礼后告退。

——

“如何?”齐诺着急地望着返回的信使问。为了让清军相信,他特意命给清军大营送过信的“熟人”充当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