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05,我们的科幻电影宇宙

第359章 人才之缺(第1/3页)

第359章 人才之缺

豪华酒店的会客室,大领导三人正粗略翻看着王皓提前准备好的资料。

作为国内影视行业民营企业的龙头老大,星河集团一直都很关心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因此也投入了不少资金和精力在行业现状的分析调查上面。

所以真要论对于国内影视行业的了解,大领导他们所知道的情况,不一定有王皓所知道的真实。

毕竟那些机关单位在向上汇报数据的时候,还会粉饰一下太平,让数据好看一点,然而星河集团这边的调研人员,可就没有这个义务了。

至于国内影视院校的教学活动和实际影视生产过程的需求脱节问题,这种事情王皓当初在京影读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隐约意识到了。

只不过那会儿他在校内学习的时候,对于这种脱节的程度究竟有多大?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直到后来他毕业,开始全方位参与到国内的影视项目制作中,开始走在国内创作的最前沿,他的公司也成为了国内民营影视企业的第一名,他才知道这种脱节究竟是有多么严重?

问题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国内高端影视人才的培养方法已经落伍,另一个是国内基层影视工种的培养教育空白。

先说前一个,在现如今的影视院校里,就王皓所接触过的影视院校,对于导演这种影视产业核心人才的培养,还是过往的那老一套。

在学校里负责教学的那些老师现如今还没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媒介剧变的时期,导演已经不在仅仅只是艺术人才。

按照王皓的想法,导演专业的学生,甚至应该再给他们颁发一个管理学学位。

是的,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技术的提升,媒介环境的变化,导演也已经进化成了一种复合型的,跨行业的多元化职业。

不仅仅是导演,很多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实都是这样,“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专业”,也都成为了现如今的新名词。

现如今,想要成为一个影视行业的高端人才,可不仅仅只有艺术鉴赏能力OK就行了。

星河集团自家内部也有年轻导演人才储备计划,按照他们的培养模式,从影视院校毕业才仅仅只是刚开始。

之后那些年轻导演不仅将要在剧组的各个岗位轮岗,还得学习项目管理,金融造价等各种知识。

那些被培训的年轻导演甚至是戏称自己未来要做的并非是导演,而是项目经理。

这话倒也没错,未来但凡只要是大一些的影视项目,对于导演制片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

而这种高需求的人才,光靠各大影视院校可培养不出来。

毕竟那些影视院校的老师,说白了也是被市场淘汰的失败者。

没听说过哪个年轻的成功导演到影视院校去教书的,那些教书的老师要是真有导演好电影的实力,以现如今以及未来影视行业的热度以及赚钱程度,他们又怎么会安心窝在学校里。

说白了,那些影视院校的教师,大多也没有电影公司或者后期制作公司的实际从业经验,注定只能照本宣科地教导一些理论上的东西。

在这个影视行业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影技术、制作手法、流程模式等内容的更新换代非常快。

传统影视院校,特别是那些二本、三本和职高、高职学校,教学内容与水平都显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

很多院校老师的知识结构,甚至基本还停留在书本理论上,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前沿性距离上岗实操还差得很远。

大领导们看着有关这部分的内容报告,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些内容可不是他们在工作汇报上能够看见的,那些影视行业的院校怎么可能说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而那些管理部门,又怎么会在意大学校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能保证学生们出来找个好工作。

一切都只要过得去就行了,解决问题,又哪有捂盖子来得方便。

只不过对于王皓这种想干实事,想推动华夏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来说,这种问题就亟待解决了。

因为人才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星河集团虽然也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但相比于规模迅速扩大的华夏影视市场,那也只是杯水车薪。

据他所知,就光是他们公司如今正在培养的那几个年轻导演,就已经有影视公司开始饥不择食,私下里偷偷接触他们,想要挖墙角了。

“关于高端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还是得由上面来推动影视教育行业的产教结合。

2000年以前,我们国内影视圈的主流模式还是国营电影制片厂制度。

以我最熟悉的京影学院为例,其内部就有青年电影制片厂,每年也有不少影视项目的拍摄制作任务可供学生学习练手,一些老师也能获得实践经验。

可如今随着制片厂模式的消退,影视教育与市场已经逐渐脱离,所以认为未来影视教育机构应当务实的和影视生产端对接。

这方面我们星河集团其实也在与上京电影学院进行合作,尝试着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初步的方案是‘2+2’计划,在校生前两年主要完成公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专业训练课程,后两年则直接进入星河影业的创作项目顶岗实习,并且在实习阶段我们公司也有专业人员来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学。